新时代双拥工作创新发展研究--(一)新时代双拥工作的基本定位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亿万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我们党大力推进各项工作发展的特有政策优势。新时代,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贴强国强军实践,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双拥工作呈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把握准随之产生的新矛盾、新困难,认清形势、主动作为、破解难题、乘势而上,积极推进双拥工作创新发展,努力提高双拥工作能力和水平,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军民凝聚力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双拥工作的基本定位
习近平多次强调指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我党我军的双拥工作,不仅覆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个系统,而且涉及党、政、军、民、学等组织的所有成员,领域广阔、范围宽泛、内容丰富,对于全面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双拥工作有着不同的时代要求和职能定位。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双拥工作所处的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等发生了很大变化,新时代对双拥工作赋予了许多新内涵、新任务,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一)双拥工作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法宝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就是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全国各族人民必须牢记使命,紧密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赋予了双拥工作凝聚军民团结奋斗的新使命,实现这个鼓舞人心的美好愿景和目标,需要充分发挥双拥工作的政治优势,动员组织亿万军民齐心协力不懈奋斗。
(二)双拥工作是实现我军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坚强后盾
2013年3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是习主席总结我们党建军治军成功经验,适应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发展变化,着眼于解决军队建设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实现我军新形势下强军目标,必须解决长期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当前,我军正在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加快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这次军队改革大开大合、大破大立,可以说,是历史性的大跨越、大改革,其改革的任务之重、困难之大前所未有,这需要全国全社会军民凝心聚力支持改革推进改革。为此,深入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要坚决贯彻落实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服从改革大局,确立服务军事斗争准备的新标准,把双拥工作的核心聚焦到支持部队能打胜仗上来,积极支持军队改革、服务军队改革,积极配合军队完成教育训练、战备执勤和军事演习等各项军事任务;要加强国防教育,全民国防观念不断强化,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自觉性,增强对建设强大军队高度认同、坚决拥护,打牢强军兴军的政治基础,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后盾。
(三)双拥工作是全面建成惠及亿万军民小康社会的稳定基石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关系着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不仅需要凝心聚力,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去不断"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更需要长期保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不断推动社会繁荣和发展。从历史来看,军政军民团结,历来是捍卫国家安全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军队是国家安全的捍卫力量,人民群众是军队坚强后盾。特别是我们广大的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都经过部队严格教育训练、经历重大任务考验,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抢险救灾和维护社会稳定、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中,都发挥着骨干作用,他们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也是小康社会的建设者和守护者,将会为在小康社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正能量,为全面建成惠及亿万军民的小康社会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因此,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扎实有效地做好双拥工作,维护和增强军政军民关系和军民团结,同时,还要发挥好广大的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的支撑作用和骨干作用,维护国家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四)双拥工作是推进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桥梁纽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纳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总体设计、统筹推进。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我们党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军民融合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大体系的融合,本质上要求军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根本目的是实现军事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由于军民融合发展横跨军地两大体系,涵盖经济、军事、科技、教育等诸多领域,涉及军队相关单位和国民经济各主要部门、行业及企事业单位,协调关系非常复杂,特别是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贯彻落实非常困难,这就要求全国上下、军地双方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和利益藩篱,全国上下、军民双方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谋划融合、推进融合、践行融合。双拥工作历来是增强军民团结、协调军地关系的桥梁纽带。因此,做好军民融合这篇大文章,要充分发挥双拥工作的政治优势,积极支持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广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巩固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良好局面,为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打牢政治基础;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双拥工作理念的引导作用、双拥工作机制的促进作用和双拥工作载体的推动作用,创新发展双拥工作,不断推进军民双方的广泛沟通、扩大军民双方的深入了解、整合军民双方的优势资源,凝聚军民双方的强大力量,不断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为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提供服务和支撑。
(五)双拥工作是推进让军人成为全社会最尊崇职业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把军人社会地位作为党的主张写进报告,饱含着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深切关怀,体现了党中央、习主席厚植国防建设基础的战略考量。"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必将极大地激励全军将士砥砺奋进、不辱使命,对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有着深远意义。军人是个特殊的职业,是一个最崇高神圣、最富牺牲精神、也最需社会尊崇的职业。军人肩负着神圣的职责,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安全保障,承载着一般行业无法比拟的艰苦和风险,需要牺牲奉献精神,理应获得崇高的社会地位和相应的荣誉奖励,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崇。对军人尊崇,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既有赖于个体的价值认同,也有赖于全社会的氛围营造,是由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共同构筑的"精神家园",是在全民族、全社会中形成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然而,"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切实使军人军属的权利、荣誉和尊严得到保障,军人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才能使尊崇军人强化为全社会的共识。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和独有的政治优势。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就要把双拥工作作为重要抓手,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最尊崇的职业"落到实处,把维护保障军人权益纳入国家法治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军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双拥工作更多惠及部队官兵和优抚安置对象,使军人的荣誉感、获得感、认同感与日俱增。(来源: 退役军人事务部 拥军优抚司)